地標博覽會丨瀘州宴:貢米青花椒林下雞,在你舌尖上舞蹈
發(fā)布時間:2023-09-19 10:06:11 來源:川江號 瀏覽次數(shù):0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無論何時,美食最能撫慰人心。在第二屆地博會上,羅沙貢米、樂道子雞、牛灘生姜、古藺黃牛、古藺丫杈豬等瀘州地標產品將一一亮相。當不同食材相遇時,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從主食到配料,帶你品嘗瀘州百味。
一桌好飯 從一碗好大米開始
古藺麻辣雞、合江烤魚、堯壩紅湯羊肉、江門葷豆花……瀘州人在吃上面向來“有天賦”,以至于每個區(qū)縣都有自己的特色。然而,不管各地研制出多少美味佳肴,米飯作為主食,永遠都是瀘州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羅沙貢米李正濤是賣米的,沒有專門的門市,自己家就是米店。家門口簡單掛了一塊賣米的牌匾,來店里的客人總是絡繹不絕。20多年來,李正濤的米比其他人賣的米貴兩三倍,但來買米的顧客卻越來越多。以前只是周邊的人開車過來買,現(xiàn)在大米一上新,他就會接到來自各地客戶的預訂電話。
柳燕家住成都,卻是李正濤的長期顧客,每年新米上市后,她都會打電話預定幾百斤。“吃了這么多米,只有他家的米最好吃,最符合家人的口味。”柳燕說,3年前,瀘州親戚去成都看望她,為她帶去一袋米,此后,她便成了李正濤的老顧客。
不打廣告還賣得貴,為何還有顧客頻頻買單?說起自己賣的米,李正濤一臉自豪:“我敢說,沒有人賣的米有我的好吃,我這是正宗的羅沙貢米,在瀘州很有名氣。”
讓眾多顧客為之傾心的羅沙貢米有多好吃?李正濤說,他們家的一天是從一碗羅沙貢米熬的粥開始的。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煮粥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但需要注意的是,用羅沙貢米煮粥時,需要加一些普通米中和一下——如果煮粥全部使用羅沙貢米,會過于黏稠,口感大打折扣。羅沙貢米煮出來的白粥,軟糯香甜,香味濃郁,一勺入口,軟爛的米粒在口中鋪展開來,柔軟地輕撫每一寸味蕾,再配上自家腌制的咸菜,“注入靈魂”式的搭配讓一碗白粥完成了最后的升華。
除了煮粥,做成米飯才是羅沙貢米作為主食的“正確打開方式”。李正濤說,做成米飯最好吃的做法是用甑子蒸,將米放在清水里煮到三分之一熟的時候再上甑子蒸。在蒸米飯的過程中,米香味就開始彌漫,蒸熟開蓋后,整個鼻尖都被香甜味包圍。用甑子蒸出來的羅沙貢米顆粒分明,軟糯有嚼勁,還有淡淡木香味,最是“下菜”。
李正濤說,賣了多年的米,遇到的趣事不少。有一個重慶的老顧客,在他這里買米回家后,顧客的小孩就認準了這個米,此后不管買什么米煮飯都不愿意吃,只吃他家的米。
李正濤是龍馬潭區(qū)特興街道羅沙村人,賣米也種米。為何李正濤賣的米這么暢銷,答案只有一個:好吃!這么好吃的米又是怎樣種出來的?李正濤說,沒有什么獨門絕技,全靠好土壤的滋養(yǎng),好水源的灌溉。
羅沙村農技推廣員陳志益介紹,羅沙村的土地多為“黑油沙地”,土壤腐殖質含量高,養(yǎng)分充足;土質松散,透氣性好,水稻呼吸自由,且土中富含鈣;用于灌溉水稻的水是龍溪河水,水質干凈,曾作為居民自來水飲用的取水地;加上光照充足、氣溫適宜、降水充沛等氣候條件的“加持”,使得這里長出來的水稻米粒細長,潔白如凝脂,香味濃郁,米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有“米中鈣王”之稱,受到市場歡迎。因為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羅沙貢米被列為瀘州市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的生態(tài)原產地保護產品。
山里的味道 一碗農家味雞湯
雞是瀘州人餐桌上最常見的一道菜,年夜飯上要有雞,家里來客人了要殺雞,平日里的餐桌上也要有雞。瀘州人在對雞的吃法上不盡相同,卻有一個共同標準:好吃,而雞要做得好吃,食材雞肉是關鍵。
雞湯朱應倫在沱江六橋開了一家名叫漁灣人家的農家樂,店里的菜品主打“農家味”,涼拌雞、燒雞公、雞湯煲……以農家散養(yǎng)土雞為食材的菜,成了店里的招牌菜。
“雞要做得好吃,就要挑得好。”朱應倫說,自己開的是農家樂,為了保證菜品的口感和味道,店里所用的蔬菜都是去鄉(xiāng)下農家收的,而作為招牌菜的雞,更是要用心挑選。試過很多雞,只有納溪樂道子林下雞做出來的菜味道最好。
朱應倫說,樂道子林下雞的雞肉烏黑紅潤有光澤,緊實有嚼勁,是土雞中的極品。普通雞用開水一燙就會出現(xiàn)皮皺的現(xiàn)象,而樂道子林下雞用高溫水淋洗過后,雞皮仍舒展有光亮,這樣的雞用來做涼拌雞賣相最好。緊實鮮嫩的雞肉入口,濃郁鮮美的肉汁就從口中蔓延開來,加上紅油辣椒的配合,讓雞肉香發(fā)揮到了極致。
朱應倫說,現(xiàn)在天氣熱,點涼拌雞的人比較多,店里客人多的時候,光是殺雞都忙不過來,很多顧客點菜都是提前預約。來店里吃飯的顧客,如果是老顧客,首選和雞肉相關的招牌菜;如果是新顧客,第一次點了,第二次必然會再點。
燉湯,是土雞最營養(yǎng)滋補的吃法。朱應倫店里的土雞湯以雞肉鮮嫩、湯汁鮮美出名,不是燉湯技術有多高超,最主要是土雞選得好。朱應倫說,店里燉的土雞不加任何滋補調味的配料,保留土雞原有的味道,放入一把農家釀制的紅薯粉,一鍋粉條雞湯就出爐了。雞湯濃稠鮮美,紅薯粉條軟糯,雞肉緊實鮮嫩,給人的味蕾帶來極致享受。
這樣品質的雞是怎樣養(yǎng)出來的?樂道子林下雞養(yǎng)殖戶古幫澤最有發(fā)言權。古幫澤說,想要保證雞肉的質感,不能用飼料,需遵從雞的天然食性,將其放在竹間林下,雞會自行覓食,再加以紅薯藤、玉米等五谷雜糧做輔食。林間散養(yǎng)的雞,肉質緊實有彈性,口感自然好。此外,還要尊重雞的生長規(guī)律,一定要養(yǎng)滿10個月到一年才能出欄售賣。
古幫澤每年要養(yǎng)1000多只雞,在育雞苗時就已經確定好了買家,定向養(yǎng)殖的方式讓他不用擔心銷路問題。“我們現(xiàn)在成立了杉樹灣生態(tài)禽業(yè)專業(yè)合作社,會員有七八百人,長期養(yǎng)殖的有100多人。”古幫澤說,他們飼養(yǎng)的樂道子林下雞,采用人為選育、林間散養(yǎng)的方式。這類雞的養(yǎng)殖主要分布在納溪區(qū)上馬鎮(zhèn)、豐樂鎮(zhèn)等地,這些地方林地資源豐富,為林下養(yǎng)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4年,樂道子林下雞成功申請了農產品地理標識。此外,敘永峰巖烏骨雞、古藺丫杈豬、古藺黃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已全部被列為瀘州市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無椒不成菜 萬物皆可用青花椒調味
川菜百菜百味,但大多數(shù)離不開麻辣這一味。所有菜品中,或麻多辣少,或麻少辣多,又或是麻與辣旗鼓相當,二者在調味時可重可淡,卻不能沒有?梢哉f,麻辣是川菜的底味。辣椒是辣的關鍵,麻味的關鍵則是花椒。
熊正梁是一名廚師,有20多年的掌勺經驗,年輕時去到天南海北做過廚,各種口味的菜品都難不倒他,但川菜卻是他的拿手菜。如今47歲的他回到家鄉(xiāng)瀘縣牛灘鎮(zhèn)開起了自己的飯店——“熊二魚館”,飯店的菜品以魚為主,青花椒魚則是招牌菜。
這道招牌菜在本地小有名氣,街坊鄰居、趕集的行人提起青花椒魚,最先想到的就是熊正梁的飯店。除了本地人,外地人也對這道菜贊不絕口。熊正梁說,店里來過不少外地食客,都對青花椒魚這道菜情有獨鐘,每次吃完后總要問一句:“這魚怎么做的,好久沒有吃過這么正宗的青花椒魚了。”
瀘縣青花椒這道青花椒魚是否有什么獨門訣竅?熊正梁擺擺手說,關鍵在兩點,一是食材魚,他選用的是農家飼養(yǎng)的池塘魚;二是調味青花椒,選用的本地產的青花椒,二者缺一不可。香味濃、麻味足、留香久、顆粒飽滿、含油量多,是熊正梁挑選青花椒的標準,而牛灘本地產的青花椒成了他的首選。
“青花椒魚最關鍵的是麻香味要足,煮魚時要放進去一起煮,讓魚由內而外都有麻香味,最后收尾還要用青花椒鋪面,熱油澆香,以保證麻香味濃郁持久。”熊正梁介紹,他的店里除了青花椒魚,還有酸菜魚、麻辣魚兩種招牌魚,也都需要用到青花椒調味。在當?shù),?ldquo;無椒不成菜”這一說法,不管是廚師做大菜,還是普通人家做家常菜,青花椒一定是首選調味料。
高品質的青花椒為當?shù)厝瞬妥郎系牟颂砦对鲺r,也讓當?shù)厍嗷ń贩N植戶的農產品不愁銷路。
瀘縣牛灘鎮(zhèn)青花椒種植大戶龍國才說,瀘縣青花椒品質好,和當?shù)氐臍夂蚝妥匀画h(huán)境有很大關系。瀘縣以紫色土為主,土壤肥力高,含礦物質豐富,加之多山地丘陵、光照充足、氣溫適宜,十分適合青花椒的生長,種出來的青花椒顆粒飽滿、含油量高,香味濃、麻味足。
龍國才介紹,瀘縣青花椒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早熟。瀘縣青花椒比其他地方的青花椒提前成熟10天左右,青花椒越早采摘,對來年的發(fā)芽情況尤為重要,而青花椒的發(fā)芽直接影響青花椒的掛果率。早熟的10天不但給足工人采摘時間,也有利于青花椒樹的發(fā)芽,這也是瀘縣青花椒高產量、高品質的關鍵。
2017年,瀘縣青花椒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同年,瀘縣一味重要的調味——生姜,也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