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師劉天福
發(fā)布時間:2019-06-24 16:37:18 來源:作者:李興廣 瀏覽次數:0
作者:李興廣
中國烹飪文化歷史悠久,著稱于世,功勞首推其主力軍—廚師。回顧歷史上的廚師,有著辛酸與輝煌的過去,新中國成立后的廚師,享譽著當家作主人的甘甜與榮耀,展望本世紀的廚師,可謂任重而道遠,所以,廚師的勞作與成就,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自人類發(fā)明了用火這一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技能,從此烹飪便在中華民族的這塊土地上發(fā)展起來,并逐步形成了非常豐富的餐飲文化,也就是說,要吃飯,就要有制作食物的人,并從此形成了一支廚師的專業(yè)隊伍。
縱觀幾千年的中國烹飪史,可以說,千千萬萬的廚師就是餐飲文化的工程師,這是因為廚師是水與火的發(fā)現(xiàn)者、運用者和得益者。《呂氏春秋本時篇》說:“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之為紀。”廚師是水與火的最早的弄潮兒。廚師:巧妙地運用鹽,調百味鹽為首,廚師是鹽的應用者。史載:“黃帝之臣宿沙氏煮海水為鹽。”炎帝時,我國勞動人民就懂得鹽的用途《若作和羹,爾唯鹽梅”, 鹽為百味之首。廚師,是原材物料的發(fā)現(xiàn)者與拓寬者。廚師,是餐具、灶具的構思者、設計者、更新者。
廚師,是餐飲文化牽線者、宣傳者。
廚師,是各種美味佳肴和高精尖技術的創(chuàng)造者、傳授者和實踐者。
廚師,是食藥同源的執(zhí)行者和詮釋者,人體不同情況,能吃什么、忌什么、時蔬如何搭配等等。
廚師,是民族團結的使者,各國人民溝通關系的聯(lián)絡員,他們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交流經驗,切磋技藝,打通了民族間的隔闔,溝通了各民族和國內外的關系,為此架起了友誼的橋梁,千百年來這批“站碎方磚、靠倒明柱”的烹任臣子,就是這樣用酸甜苦辣的美味佳肴譜寫著自己酸甜苦辣的一生。
我的老師劉天福是我們?yōu)o州地區(qū)廚師隊伍中的老前輩,一代宗師他十六歲開始從事烹飪工作,在舊社會顛沛流離,先后在宜賓、瀘州、重慶、北京等地做廚謀生,飽經風霜,解放后他加倍熱愛自己的祖國,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盡管劉老師七十多歲的老人,還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歷史悠久,馳名中外的川菜烹飪技藝,是祖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凝結了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廚師的智意和心血,劉老師用他畢生的精力繼承它,鉆研它、發(fā)揚它,他向周圍有經驗的人學習,學一點,用一點,邊干邊學,在實踐中運用,在學習中提高,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幾十年如一日劉老師對每一道四川名菜的烹制都有較深刻的造詣,他用心鉆研中國傳統(tǒng)烹任技藝的真諦,留心于各地各種原料的差異和不同季節(jié)使用調料的多少,不同的菜品使用不同的火候等,在各類對比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烹調經驗。
劉老師高超的烹飪技藝,表現(xiàn)在他對原料加工的一絲不茍,刀工的嫻熟,火候的運用恰到好處,調料的使用靈活多變,以及對各種烹任方法的熟練掌握上,特別在燒、爆、炒及四川風味菜中的獨特的干燒、干煸、煙熏等技法上他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常對我們講:“萬丈高樓平地起,功到自然成,要別人尊重你,你需先尊重別人。”他作為一名廚
壇老前輩,對于烹任工作中那些基礎性的東西,及然極為重視,他非常講究原料的加工,對于干貨的發(fā)制、鮮貨的選擇,如一塊肉如何切,一棵菜如何分段使用,都事先成竹在胸,操作時干凈利索。
他制作的贊絲雜燴一菜,更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刀功精湛,此菜是將熟豬瘦肉,熟豬肚、熟豬舌、熟豬心、熟金華火腿、豬蹄筋、雞蛋皮、冬菇、冬筍、胡蘿卜十多種不同的原料切成同樣的細絲,一縷一縷扯齊地擺放在碗內,放入姜蔥、鹽、味精、胡椒粉、料酒及清湯少許.上蘢用沸湯旺火蒸約二十分鐘,再揀去蔥姜不要,將碗翻扣入大湯碗內,揭去蒸
碗澆入上等清湯而成,這道菜取材廣泛,有葷有素,搭配合理,有脆有柔,香脆適度,有紅有綠,顏色分明,湯清料細,美味可口,清淡適宜,老幼喜歡,這些菜絲之細,人們都以蠶絲來比喻,可見刀功之精細。
劉老師烹制的菜肴鮮美味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極其重視和講究吊湯,俗話說廚師的湯,唱戲的腔,好湯料對劉老師來講,就象戲曲演員唱腔一樣重要, 單靠味精 做菜不是好廚師,好的廚師要靠自已吊成的清湯,不見浮油,清澈見底,鮮美異常,如他的拿手好菜開水白菜,推鈔望月、清湯燕菜等,湯清如水,鮮味可口,清淡適宜。
劉老師在我們宜瀘兩地的老前輩中,他的烹調技能上有獨特之外,在烹飪理論上能寫會講有一定的造詣,他一向提示我們,烹飪是科學,是技術,是藝技,包括營養(yǎng)學、化學、物理學、動物學、植物學、美學等十多種學科。烹飪從詞上解釋是:運用加熱方法制作食物,廣義上解釋:加工成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動。這就是說,烹飪既包括居民的飯菜自烹自食,也包括餐廳、飯店、酒樓的飯菜制作、銷售、供應和服務,二者是互相聯(lián)系,又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說烹飪技術是無止境的,要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劉老師收徒傳藝為祖國的烹飪事業(yè)培養(yǎng)技術人才,他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川菜、瀘菜的繼承和發(fā)展事業(yè),并在烹飪事業(yè)上為祖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尊師更重道,瀘菜一宗師
在我們?yōu)o州烹飪界,有一位德高望重、德藝雙馨的名廚,他就是名揚瀘州烹飪界的一代宗師劉天福先生。
劉老師他幾十年如一日,把中國烹飪藝術學一點,用一點,邊干邊學,在實踐中運用,在學習中提高,堅持不懈、鍥而不舍,他用心鉆研中國傳統(tǒng)烹飪技藝的真諦,為烹飪事業(yè)嘔心瀝血,劉老師把幾十年集下的烹調技藝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眾弟子,為中國烹飪事業(yè),為中國烹飪技藝傳承作出了貢獻。
童年多苦難,少有凌云志
1921年8月,劉天福出生于瀘州市區(qū)的老營溝頭(現(xiàn)國窖廣場),父親劉正云、母親劉李氏均是普通市民,母親在家操持家務,父親四處幫人辦宴席,當廚工,維持著一家的生計。劉天福6歲那年,母親撒手人間,留下丈夫劉正云及兒子劉天福、劉天祿父子三人。劉正云又當爹,又當媽,拉扯著劉天福兄弟倆人艱難地生活?嚯y的人生教會了劉天福怎樣做人處世。父親外出幫人,劉天福就帶著年幼的弟弟撿煤炭、拾垃圾、煮飯、做菜,成為操持家務的一把好手,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劉天福12歲那年,積勞成疾的父親又一病不起,丟下年幼的兄弟倆“走”了。從此,劉天福兄弟倆成為孤兒,流落街頭。為了帶好弟弟,12歲的劉天福便跟著叔爺劉天明干起了洗碗打雜、煮飯弄菜的行當。為了盡快將手藝學到手,劉天福總是早出晚歸。當其他師兄弟們都進入夢鄉(xiāng)的時候,他還在看師傅切菜、炒菜,閑下來的日子,他便用雙手在兩腿上練習刀法,模仿老師的一招一式,勤學苦練,不怕累、不怕苦,堅持了下來。
經過三年的寒來暑往,劉天福終于掌握了烹飪的技術和要領。16歲時他告別叔爺,獨自謀生,成為瀘州藍田壩的主廚,后又來到瀘州有名的北方館、三六九餐廳等店任主廚。做了不到兩年功夫,瀘州城內四處在拉壯丁派款,劉天福為了躲“壯丁”,便流浪到重慶進了凱哥歸餐館,正式拜重慶名廚劉煥云為師。由于在那里做工不給工錢,劉天福一氣之下,只身到了上海,在上海灘的錦江飯店任廚師。那時,抗日戰(zhàn)爭已全面爆發(fā),很快上海淪陷,劉天福只得回到大后方的四川老家,輾轉于成都、重慶、瀘州三地,在烹飪路上尋找著、探索著......歷經磨難,劉天福慢慢地練就了一手烹飪絕技,成為川內為數不多的名廚、高手。
有幸進省城,機緣見偉人
劉天福雖有高超的烹飪技藝,但始終郁郁不得志。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以后,瀘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他被推選為瀘州廚業(yè)工會主席,并兼管政府機關食堂。在那里,他既是管理員,也是服務員,各項工作搞得有條不紊,成為市政府后勤部門的“榜樣”。1955年7月1日,劉天福老師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學習的信心更足了,工作的勁頭更大了。處處起作帶頭作用,苦活、重活自己擔,方便留給別人,吃苦在頭,享樂在后。
瀘州、宜賓“合并”后,瀘州市黨政機關全部遷往宜賓地區(qū)。后來,經西南局第一書記李井泉,第二書記李大章點名,把劉天福“調”到了成都,讓劉天福當上了成都外賓食堂的主廚。1959年,劉天福又調到西南局膳食科任主廚、伙食管理員,管理下屬6個食堂。這一干就是5年多,其間劉天福有幸為不少黨和國家領導人掌勺做飯。談起那段光輝的日子,劉天?偸巧癫赊绒,高興極了。1953年,毛澤東主席到西南視察,住在金牛壩賓館(現(xiàn)金牛賓館)。膳食后,毛主席來廚房看望大家,和劉天福老師等人握手,廚師們感到十分光榮和幸福。
一天晚飯后,毛主席邀請劉天福老師等后勤同志合影留念,和自己的領袖站在一起,大家都笑得格外燦爛,是一身中最難忘的一件事永遠記心中。
周恩來總理兩次來西南局,都由劉天福老師掌廚。其中有一次是西哈努克親王到成都訪問,由周恩來和陳毅陪同。
來西南局最多的是鄧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有個習慣,每次開飯前,總是要到廚房走一趟,看一看,遇到人,不論你是官,還是兵,他都會點頭微笑、握手、親切交談。
其次恐怕要數賀龍元帥了。賀龍元帥喜歡釣魚,每次都把劉天福帶上,賀龍元帥釣到魚,劉天福就用鋼炭火來做火鍋魚,黃燜魚、豆瓣魚、給賀龍元帥品嘗。
在西南局期間,當劉少奇、朱德、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時,劉天福老師就會親自下廚,根據領導人的飲食習慣,烹調出可口美味的飯菜。得到領導們的稱贊、好評。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西南局撤銷,劉天福調回瀘州,成為瀘州市政府第二招待所所長,繼后又調到納溪瀘天化外賓招待所當所長,專門為外賓掌勺主廚。每次有外賓入住時,劉天福老師就帶上翻譯人員與外賓交流,了解其飲食習慣和風俗。與外賓交流,了解適合多個國家客人餐飲習慣和菜品口味。這期間,先后有美國、英國、荷蘭、越南、阿爾巴尼亞等國的專家和客人品嘗過劉天福老師主廚的筵席,他們都豎起大拇指對劉師傅連聲說“ok”,味道太美了。
1976年,劉天福老師再次調動工作,來到瀘天化四0四廠任后勤主任。組織了八期廚師培訓班,把畢業(yè)生的廚藝,無私地傳授給學員。為當時瀘州市幾大家廠礦伙食團的廚師傳授了烹調技藝,提高了菜品質量,得到了廣大領導和職工們的好評和贊揚。
傳道兼授藝,桃李競芬芳
劉天福老師于1981退休,心永遠留在了烹飪事業(yè)上,繼續(xù)為培養(yǎng)人才。在宜賓、瀘州等地舉辦的廚師培訓班上,他作為培訓班的主講老師,從理論到實踐,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人。培養(yǎng)了宜賓、瀘州當地的一大批中級以上的廚師,分布到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國。
由其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起,劉天福老師一直擔任宜賓瀘州烹飪技術考評領導組的主考老師,他工作嚴謹,辦事公道,一視同仁,受到烹飪界同行的贊譽。
劉天福先生技藝高超且又毫不保留地授之于人,對學生的求教,有求必應,有問必答,其精神難能可貴。他的學生、弟子有數百人之多,用桃李滿天下來形容毫不過分。其中,成名弟子熊朝輝任原瀘州餐飲技校的副校長、高級實習指導老師,培育出的烹飪學生近千人;弟子袁國權技藝別具一格,現(xiàn)為有關學校擔當培訓老師;弟子李興廣享譽愛爾蘭;國際烹飪大師中國烹飪名人堂尊師,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培訓學生15000余人,弟子郭大興在匈牙利主廚;弟子梁長坤在日本主廚;在美國、德國等國家中餐館中,劉天福的徒子徒孫們更是不計其數,他們弘揚劉老先生的川菜精髓,為川菜、瀘菜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經毛主席原“小灶廚師”葉煥林老先生推薦,劉天福先后到北京瓊華飯店 和國家公安部主辦的四星級北京昆侖飯店任總廚,并同時在飯店廚師中傳藝教學。在此期間,他夜以繼日,編撰了數百道從數千元 萬元一席的高檔川菜筵席菜單,在京城的四星級飯店中大大地提升了川菜的聲譽,贏得了極大的好評。
劉天福老師退休后,為了將他的烹飪技藝留傳下來,他克服年齡大、文化低的困難,勤奮筆耕,歷時10年,編寫了具有川南特色的《川菜千菜譜》,可謂是川菜烹飪方面的“百科全書”。他所寫的《瀘州烹飪近代發(fā)展史概論》,更是瀘州烹飪界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由于劉天福先生對烹飪界功績卓著,1989年,中國烹飪協(xié)會為他頒發(fā)了“為我國烹飪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的榮譽證書。2006年6月,瀘州市人民政府以政府辦的名義發(fā)文,作出“關于表彰烹飪界有特殊貢獻的老科技工作者劉天福先生的決定”,并要求弟子們組織人員對劉天福先生的書稿進行整理出版,同時為劉老先生從事烹飪技藝七十周年舉行慶典活動。
劉天福老師的晚年,精神卻特別好,他說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瀘州餐飲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徒子徒孫們一個個學有所成,心里就特別高興。他感慨道:人生如云太匆匆,笑看桃李樂融融......
劉天福先生曾說過,現(xiàn)在的川菜,動不動就是麻、辣、燙,如果不辣就似乎不是川菜,這簡直是一種誤導。有的人甚至推出“迷宗川菜”,這簡直是亂搞一堂。川菜的最大特點是原汁原味,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鮮醇原并重、以清鮮見長等民間風味。在刀工上要精細,注重造型,在火候上講究,注重用湯。讓川菜適合更多的人群才能使川菜走出四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試想一想,如果一種菜讓人吃壞胃覺,這種菜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學無止境,不論什么人,只有學到真正的本領,煮出好的飯菜,才能夠贏得顧客。作為一個配菜設計師來說,要以科學的方法,營養(yǎng)、衛(wèi)生、葷素搭配、粗細組合來設計菜單,讓一桌宴席中的每一位客人,都能有一道菜品自己喜歡的口味,讓顧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
有幸遇宗師,廚藝得真?zhèn)?/strong>
我認識劉天福老師,是在1981年秋天,于合江。當時是宜賓地區(qū)第一期廚師培訓班在合江舉辦,全班50人,來自17個縣,市的三級廚師,脫產學習半年,結業(yè)后考二級廚師,廚師證是蓋有“宜賓地區(qū)行政公署的大印”及“宜賓地區(qū)行政公署”鋼印,有一定收藏價值的,當時全班也有11人沒有過關。只有39人考起二級廚師,當時獲得二級廚師證的廚師,縣、市科委作為技術人員對待,進入科委檔案,評選人民代表、政協(xié)委員、評先進、集體轉國營職工的先決條件。
我經過半年時間的烹飪理論,實際操作的學習培訓經嚴格考核成績?yōu)槿嗟谝幻:蠼浺速e地區(qū)飲食分公司經理蘭季輝,技術科科長羅仁興介紹,作證拜劉天福老師為師。
我跟隨老師只有180天,后因公出國去了。
我跟隨老師需然短暫,但是勝過我跟師學藝20年,老師教導我,學藝先學做人,干一行愛一行,培養(yǎng)自學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勤學苦練、一專多能、愛崗敬業(yè)、盡職盡責對工作認真負責,對烹飪技藝,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主動挑重擔把困難留給自己,方便留給別人。
老師還教導我,對同志、對朋友、對師兄、對待徒弟,要寬厚待人、以禮待人、理解別人、要真誠相處、大度能容、不能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互相尊重、團結協(xié)作、互幫互助,多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以自己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多找出自己的差錯,為下一代無私地傳授烹飪技藝,為中國烹飪事業(yè)多作貢獻。
當時劉老師已60多歲的老人,身體非常健康,精神特好,氣度文雅,他對每一個人都和藹可親,毫無架子,平易近人,樸素無華的生活作風,同時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習班的每一位學員,積極地培養(yǎng)烹調事業(yè)接班人。他六十余年的烹飪生涯,一向刻苦鉆研勤于實踐,嚴格認真,一絲不茍,他的烹飪技藝造詣很深,他了解四大菜系的特點及各方(幫)的專長,精通川、京菜肴的制作,擅長炸、煎、溜、烤,尤其對湯的制作和運用技術嫻熟,技法巧妙,火候適當,恰到好處,同時他的大翻勺別有巧功,動作優(yōu)美,敏捷利落,精諶高超,操作中執(zhí)勺自如,推拉輕盈。
劉老師在溜炒技法上給我們總結了操作要點,烹調方法多樣是川菜菜肴成菜技術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溜炒是炒法中的一種,將烹飪原料經刀工成形后,碼味上漿入溫油滑至斷生,再回鍋調味制勾芡成菜的溜炒法。
溜炒技法的特點是:色澤明亮,油光滑潤,軟嫩鮮香,香味濃郁,鮮嫩可口,我們常見有:溜炒里脊、溜炒雞絲、溜炒魚絲等,操作要點如下:
溜炒技法用得廣,先料加工要上漿,碗內上漿溫油滑,順七倒三質量佳,外老內生因油溫高,油涼脫漿質量差,蔥姜熗鍋加輔料,再加主料翻炒它,滑慢炒快質量好,鮮香嫩滑,眾口夸。
湯在菜肴中的作用
劉老師特別重視湯的調制,“唱戲的腔,川菜的湯”說明了湯在川菜烹調中的特殊地位。川菜有一個特點,就是菜肴傳統(tǒng)上是靠湯來提味,而不是靠味精來提味的。因此,吊湯是川菜中重要的精加工技法。從家常烹調、餐館散座的一般菜肴到高級宴席上的山珍海味,都需要用到不同類型的湯。
提鮮入味,有一些原料,如海參、鮑魚、燕窩、魚翅等本身沒什么滋味,經過漲發(fā)漂洗之后,喂上幾次湯,讓汁水滲透進去,就變成了鮮美可口的原料。注意吊湯的技術要點:湯料冷水下鍋,中途不宜添水。如果水沸后投入湯料,其表面的蛋白質會驟然受熱凝固,妨礙湯料內部各種營養(yǎng)物質溶入湯中,從而降低湯的質量如果中途加水,湯料表層蛋白質等在高溫情況下會突然受冷收縮,也會影響內部營養(yǎng)物質的分解溶化,所以吊湯要一次加足水,以免影響湯的質量。
大火燒開,小火慢煮,旺火燒開促使湯中雜質血湯汁凝結上浮便于除去。而湯料中營養(yǎng)物質是隨水溫上升逐漸溶解溢出的,所以要較長時間用小火保持適宜的溫度,奶湯要保持中火。
調味品投入適時適量,川菜中傳統(tǒng)的制湯方法,都是使用時才加鹽及其它調味料,不過早加鹽,是因為鹽滲透到湯料中會使湯料自身的水分排出,從而使蛋白質凝固不易溶解到湯中,同時過早放鹽會因吊湯時間較久水分不斷蒸發(fā)而使湯味變咸。
湯對廚師在菜肴烹制過程中的重要性:高級原料沒有高級的湯汁制作,是達不到菜品質量要求,如川菜中的開水白菜、推沙望月等,就需用高級清湯才能達到,湯色之清亮,菜色之鮮靈,滋味清淡又鮮香,可口又細嫩。聽之,平淡無奇,觀之清鮮明快,嗅之,雅香撲鼻,食之柔嫩化渣,開水白菜已達到了入神化境的藝術境界。
烹制湯汁、選料考究
烹制清湯和好湯,湯料必須使用鮮品。選用農村敞放、常啄食蟲蟻長大的老母雞和在河溝或堰塘捕食魚蝦長大的老肥鴨作主料制湯。這種雞鴨生長時間長,肉質肥美,所含氨基酸特別豐富為完全蛋白質,鮮香味特別濃。此外還要加用火腿、豬肘、豬骨、香菇等。火腿富含蛋白質、五香味特別濃,豬肘、蹄皮層厚,瘦肉多富含蛋白質,尤其是膠原蛋白質,粘稠度強,棒子骨和豬排骨含磷酸鈣,烹調時,用新鮮凈瘦肉和雞脯肉掃湯,不但能增強湯汁的鮮香度,而且肉茸在受熱后吸附力很強,能將湯中的血汁和雜質吸附成團,去掉清湯雜質。
運用科學方法烹制
烹制高級清湯先用旺火加熱、待湯沸后,改用微火,進行長時間烹制。因為制清湯的原料所含脂肪不多,清湯的傳熱介質主要是水,所以烹制時間要比烹制以水和油作雙重傳熱介質的奶湯長一些。用微火慢烹,原料受熱均勻,完全軟化,能使蛋白質分子和油分子基本上全部逸出,游移于湯中,再加上水不斷蒸發(fā),使湯汁濃稠,用微火慢烹,湯汁微沸震蕩不大,油脂少,避免了乳化現(xiàn)象的產生。在吊湯中,途中旺火加熱,用肉茸和雞茸進行三次清掃湯,肉茸放入湯中,便立刻分散成為懸浮體,肉茸含有豐富的完全蛋白質,入湯后,經過高溫加熱,氨基酸等呈鮮味物質被溶于湯中,這樣湯汁的鮮味更濃,更香,肉茸的吸附力很強,由于湯沸的對流震蕩作用,肉茸在湯中不斷地上下翻滾,將湯中的血污泡沫和染質吸附聚集成一團飄浮在湯面上的浮油也被打凈。最后,高級清湯還須用雙層沙布過濾,才能使湯質清徹透明。
烹制高級奶湯應自始至終保持旺火,使湯汁呈大沸狀,以水為傳介質、蛋白質、脂肪和水是烹制高級奶湯的三要素。油脂具有增淮性與水不能相互結合,但是,經過加熱,在蛋白質的作用下,油脂又可改變其增液性成為親水性,能和水混溶,經過攪拌或震蕩產生乳化現(xiàn)象。
根據物理化學及膠體化學理論,蛋白質是一種具有穩(wěn)定性的乳化劑。蛋白質在水和油乳化過程中,可降低水油液滴的表面張力,同時形成具有機械強度的一層保護膜,將乳狀穩(wěn)定下來,如果沒有蛋白質的乳化作用,一旦加熱和震蕩停止,水和油這兩種液滴使會還原。
烹制高級奶湯用高溫加熱,湯汁溫度始終保持在100C左右,只有這樣,原料中的油分子、肌肉纖維和皮層中的蛋白質分子才能在受熱后迅速而大量地溢出,游移于湯中。脂肪中溶出的油脂,在湯汁中又成為傳熱的介質。這時的奶湯便具有雙重傳熱介質。這種傳熱介質可加快原料成熟,水和油兩種液體,開始是以兩種不同性質的液滴狀混溶,隨著高溫和加熱湯汁沸腃上下翻滾,油和水混溶的液滴狀會變得愈來愈小,在高溫加熱的持續(xù)進行下,脂肪、蛋白質因受熱加速其集聚凝結。這種集聚凝結,是乳狀液形成保持膜的主要原因,奶湯的粘稠性,主要是雞、鴨和豬肘、蹄皮中所含的膠原蛋白質分子大量逸出集聚凝結的結果,好湯的濃度取決于水和油兩種液體的比重,好湯的鮮味來源于雞、鴨和豬肘、蹄原料中蛋白質分解出來的各種氨基酸。
如奶湯烹制的菜肴有奶湯鮑魚,奶湯海參,奶湯魚肚,奶湯素燴等都是誘人垂涎的餐中美色。
嚴師出高徒,烹壇譜華章
劉老師他帶徒弟,就象他烹調一樣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并且特別注意在每一件點滴小事上,嚴格培養(yǎng)徒弟的良好工作習慣和作風,廚師道德觀,對待工作上認真負責,對待烹調技術上刻苦專研,勤奮好學,精益求精,虛心上進,對老尊敬,對小幫助,對待在烹調中用料要時刻注意節(jié)約,就連一棵蔥也要分段合理使用,利用好下足料一點也不浪費掉。
平時在工作中,劉老師要求徒弟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工作帽子要戴好,袖子要挽到適當的高度,切配菜姿式要端正,工作場地要整齊衛(wèi)生,排放有序等嚴格教導。
劉老師帶徒弟是從理論講解,在實踐中一邊做示范,一邊詳細再講解,如在合江培訓班上烤奶豬,就是先講解要領,再做示范,一邊做一邊講,還讓,幾個徒弟輪流實踐,其余的旁邊細致觀看,使他們很快都掌握了烤奶豬的過程。
他對徒弟們講,學習烹調,同學習其他技術一樣,熟能生巧,巧能生華,功到自然成。劉老師他培養(yǎng)的烹飪技術人材遍布全國省內外,有出國的,有當老板的,有的是特一級高級技師、國家級評委、大師、名師,有的是校長、教授、導師、尊師、國際烹飪大師、元老級烹飪大師,有的是全國勞模、人民代表、政協(xié)委員等,桃李滿天下,他把超凡的美食才華和精妙絕倫的廚技傳給了弟子們,他教導我們,在學好廚藝過程中,樹立廚德興風,提高文化和綜合素質,在經營過程中,要推新招,換新菜,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變,傳統(tǒng)特色菜點現(xiàn)化化,現(xiàn)化菜點經典化,民間菜點餐館化,餐館菜點大眾化,大眾菜點規(guī)范化,在川菜技藝上,繼承不離古,發(fā)揚不離宗,集川菜之精髓,融眾派之精華,納西菜之格調,趨流行之時尚,烹百味之佳肴,調萬人之口福,創(chuàng)新一高四低現(xiàn)代營養(yǎng)衛(wèi)生餐飲,促進現(xiàn)代餐飲不斷發(fā)展烹飪藝術如同長江水一浪推一浪,滾滾向前進,劉老師為祖國烹任事業(yè)作出了貢獻,讓祖國烹任藝術之花開遍中華大地。
寫于2006年8月劉老師七十五歲生日